帅府内外(三)
无处不在的「陈炯明」(上)
假如你以为,到大元帅府来是要看「孙中山」,你错了;假如你以为,到大元帅府来是要看「孙中山与宋庆龄」,你还是错了;到大元帅府来,真正要看的,其实是--
「孙中山 vs 陈炯明」!
这「看法」,从前对,现在更对!
「镇馆之宝」
连同这次,我已经是第三次参观大元帅府了。在这三次参观中,北楼楼上展厅中最吸引我的「展品」,还是这个连「官网」(展览介绍)都特意推荐的「镇馆之宝」(连名字都很有气势哩):
【表现孙中山和宋庆龄从观音山脱险的影视多媒体展示系统】
这个「表现孙中山和宋庆龄从观音山脱险的影视多媒体展示系统」究竟是要「表现」和「展示」什么呢?
还不就是昨天提到的这段「历史」么?
但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已毁,现在原址建起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幸免于难,但在8月被迫再次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
按照「一般」说法,是孙中山主张「武力北伐统一全国」,而陈炯明却主张「和平统一联省自治」,两人无法妥协,终于翻脸,孙要解陈的职(粤军总司令与广东省长职),陈要造孙的反(包围甚至炮轰总统府)。这就是「陈炯明叛变」,又称「六一六事变」。这个「表现孙中山和宋庆龄从观音山脱险的影视多媒体展示系统」要「表现」和「展示」的,当然就是陈炯明造反当天,孙中山与宋庆龄逃亡时的惊险情景哟。
可惜我几次都是只顾看「惊险情景」而没有拍照。
网上居然有「陈炯明叛变」的「儿童教学视频」,大家无聊可以一看【按此】,当然不要看得太认真哟。
「陈炯明是个大反派」
又见「弦机」
首先出现的「奇幻」,是明明是《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史料陈列,怎么看了三分之二之后,就没了下文?我们三人找了一阵,都不知「下文」在哪?倒是忽然发现了那个什么「提琴的故事」展览的展厅。
我疑心是这「提琴的故事」展览「占用」了部分「基本陈列」的场地,以致《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史料陈列就落得个「没有下文」,也颇有「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的意味。
因为觉着这个不知所谓的「提琴的故事」既不相干也实在无聊,我们没有进去看,照片更是没有拍下一张来。唯有在网上「借」两张给大家看看。
我想到,这却是什么大不了的「专题性的临时展览」呢?如此之「鹊巢鸠占」,不是对「主人家」(孙中山不该是主人家吗)太「无礼」了吗?
回来上网一查这「提琴的故事」究竟何方神圣,就更觉不可思议十分「奇幻」:
为了让市民知道小提琴背后的故事,让更多观众了解广东制琴的辉煌历史,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特别在12月23日推出《提琴的故事》主题展。展览中,徐弗、陈锦农、梁国辉、郑荃几位制琴大师所制有琴、珍贵的制琴手稿、曾用的制琴工具、荣誉证书以及大量珍贵的照片都将悉数展出。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至2016年1月23日结束。
小提琴是一种四弦的西洋弓弦乐器,被誉为“西洋乐器之后”。16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万历年间,小提琴随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走进中国。提琴制作技艺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广东的制琴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的制琴大师在国际制琴比赛中屡获佳绩。
本次展览以小提琴为线索,分为“提琴的起源”“小提琴的制作”“广东制琴史”“当代制琴大师”四大板块,从小提琴的起源说起,向大众科普小提琴的制作小知识,让观众领略小提琴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史和中国琴匠的风采。
为配合展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还在12月23日晚举行了“百年回响”帅府之夜音乐会。馆方邀请荔湾区青少年宫、海珠区少年宫的孩子们作为演出嘉宾,于音乐会上演奏《欢乐颂》《西班牙斗牛舞》《友谊地久天长》等经典曲目,让观众不仅从文字、图片和展品中了解小提琴,还能亲身用耳朵去感受小提琴的魅力。
除此之外,大元帅府还会开展“提琴的故事”名师导赏、探访神秘工艺之旅等相关活动,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参与。
帅府「百年回响」怎「响」得出个「提琴的故事」?
有没有搞错?偌大的一个广州城,竟没地方搞这样一个不相干的展览或什么音乐会吗?(看「官方微博」,还有「一浪接一浪」的「配套活动」啊!)何解要来「喧宾夺主鹊巢鸠占」?莫不是要把大元帅府「去历史化」甚至「去孙中山化」?
看罢,不只「奇幻」,我更隐隐的嗅到有点「陈炯明叛变」似的那种「反了」的味道。
不过,当下疑心还不那么重,只是觉得实在无聊,就看也不看,下楼去了。
谁知更大、更不可思议、更「反了」的「奇幻」,就在楼下……
评论